君子與小人
在論語這部中國經典的書籍裡,
我們時常看見孔子拿小人與君子作為對比的字句,
幾千年流傳下來,君子與小人就變成兩種為人性格上的反差,
大家都認為君子是好的,而小人是壞的,或許大家都誤解了孔子的原意。
在春秋之前,君子的稱謂,是說明有德性的人,
不僅具有仁愛的胸襟也有了解自我的能力,
凡對人對事皆能謙恭自省與之為善,而小人之徒,
泛指一般人,或許沒有受過教育,也不了解人我相處之道的法則,
過著一般自以為是的生活,自以為是沒有甚麼不好,
但是往往會造成人我生活態度觀念上的差異,
而導致與人有所紛爭,無法做到同理心的與人相交,
孔子之所以用君子與小人的二分法,其實並沒有貶低小人的意味,
只是在陳述兩種人格與性向上的差異而已。
在孔子眼裡,君子的人格會對人性社會造成和諧,世界因而大同,
而小人則必須要透過教育與反躬自省的能力,
逐漸屏除對於成就和諧社會有礙的習性,
所以在這兩相比較的同時,我們是需要將其中的差別看清楚的,
絕對不能受限於文字的解釋上而有所誤會。
此外,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,也是在說明這樣的道理,
古代女子受教育的機會不大,
所以通常也造成了上述小人的情況,
孔子也沒有歧視女性,真的”只怪當時”,當時的教育不普及,
能夠接受教育的都是士族以上的人家,百分之90以上的人民都是文盲ㄚ。
現今的社會,雖然教育普及,但是,教育者往往受限過去一般傳授的知識,
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義理,而導致了積非成是的現象,這是今日須深感哀痛的,
希望透過此篇文章,能讓人們對於一般過去錯誤的觀念導正,
重新省視古聖先賢們遺留下的智慧之語。
我們大家都是小人?